曉曉5歲了,學什么都挺快,別人都夸他聰明,但就是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只要他不愛吃的東西隨手就扔;他的玩具壞了,圖書撕了,從來不心疼。過春節(jié)了,家里人給他壓歲錢、親戚朋友送他一大堆的玩具、好吃的等等。
我們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不知道珍惜,他懂得愛護……
可以想象,像這樣的情況在邊遠山區(qū)的孩子當中絕不可能發(fā)生。人們常說“饑不擇食”,孩子把吃的扔了肯定是生理不需要,“物以稀為貴”是一般人的心理,東西太多了,也就不顯得那么珍貴了,缺少一個自然會覺得沒什么。不少父母認為,優(yōu)厚的物質條件讓孩子盡情享受就是給孩子幸福,對孩子百依百順就是對孩子的愛。于是,把勞動所得幾乎都用于給孩子創(chuàng)建“幸?!鄙钌?,更何況不管經濟狀況如何,多數父母都會盡自己所能,使孩子吃、穿、用應有盡有。
然而我們在給孩子變著花樣買吃的,比著別的孩子買穿的,依著孩子買玩具的同時,孩子是否能知道大人要付出多少辛苦呢?有一個剛剛做了爸爸的對我說:他小時候媽媽給他變著樣的做飯想讓他多吃一些,他總是為了得到夸獎,要么把雞蛋整個從窗戶扔出去,要么藏在衣柜抽屜里,還經常連碗塞在衣櫥底下,直到他媽媽搞衛(wèi)生才發(fā)現他的“自作聰明”。現在想起來爸爸媽媽那時都是工人,收入不多,他們都舍不得吃,讓我都給浪費了,以后我得看著我的孩子吃。由此說明孩子當時要能了解這一點就不會這樣做了。艱苦樸素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隨著時代的不同,艱苦樸素教育應有不同的要求,但注意培養(yǎng)孩子不挑吃、不挑穿、不浪費的行為習慣,成為孩子品格的一部分仍是21世紀人才素質的需要。
所以
●吃的玩的不能太多。魯迅先生說過:“動物世界中除了生子數目太多的一一愛不周到的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有感情的人呢!不過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愛不等于物質上的滿足,更不是給孩子的享受越多就算愛的越深。孩子年齡小不知道東西怎樣來之不易,但讓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得到太容易也會使他們在失去時就不覺得可惜,所以我們除了掌握食、用物質適量,還可以在買一些價格較高的物品時和孩子一起慢慢攢錢。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盼望,會讓孩子體驗來之不易,從而引起珍惜的情感。
●在春節(jié)期間,孩子的禮物眾多,父母可引導孩子想一想,這些東西是否都留給自己,哪些東西可以分給別人,可以分配給誰,這樣不僅可以抓住時機鼓勵他們體驗與別人分享的快樂,同時也可避免由于成人交往的需要而造成的人為的浪費,給孩子造成負面的教育影響。對于傳統習慣給孩子壓歲錢,成人可與孩子談論:怎樣使用更有意義。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如給爺爺奶奶過生日時買蛋糕、和爸爸媽媽一起攢錢買汽車、支援災區(qū)小朋友等等,成人要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愿望,增強他們愛的情感。
●和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圖書。在修理玩具時,讓孩子體驗弄壞玩具很容易,修理就不那么簡單了,并引導孩子聯想到制作玩具的辛苦。引導孩子修理玩具、修補圖書,不僅能引發(fā)孩子愛護玩具,還能在解決修補的問題上發(fā)揮孩子的聰明才智,提高動手能力。
●父母的示范作用。現代的父母大多數是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有不少父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上難免會有鋪張現象。我們應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榜樣,如不要當著孩子說:“這件衣服不好看,明天我得去買一件?!薄斑@個真難吃,順手倒掉它。”……幼兒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模仿學習的,所以我們的身教會比言教給幼兒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