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寶寶整天手腳不停是多動癥
專家觀點:活潑好動是寶寶的天性,遺憾的是有些家長不理解,看寶寶喜歡運動不但不因勢利導,反而口出怨言:“越大越不聽話,越來越頑皮……不許動,坐坐好。”
寶寶整天一刻不停地活動是正?,F(xiàn)象,并不是多動癥,說明寶寶精力充沛、體力旺盛。寶寶的休息方式與成人不同,成人是以靜坐、散步、躺臥等作為休息;寶寶則是以一種活動代替另一種活動的交替運動來休息。有人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1名幼兒在草地上半小時的活動攝成錄像,然后請1名大學生運動員模仿孩子的摸打滾爬和攀登。大學生照著做了,結果還不到半小時,這位運動員就吃不消了,精疲力竭,而孩子仍精神飽滿。
寶寶強烈的活動欲望,是他們在散發(fā)能量和新陳代謝的一種生理的自發(fā)需要。重視寶寶的營養(yǎng),忽視運動和鍛煉
專家觀點:現(xiàn)在“小胖墩”越來越多了,有的家長認為寶寶不鍛煉照樣會長大,甚至認為越有營養(yǎng)越健康,于是一味地給寶寶添加營養(yǎng)。由于運動少、營養(yǎng)過剩,造成脂肪堆積,寶寶因肥胖而行動不便,活動能力也日益減退,這樣對寶寶的健康和智力發(fā)展均十分不利。肥胖會使寶寶易疲勞,影響學習,還會為心血管等疾病留下隱患。
正確的做法是:除了科學平衡地攝入營養(yǎng)外,還必須根據寶寶的年齡和自身的特點,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堅持身體的鍛煉。整天將寶寶關在家里很少外出
專家觀點:大自然是寶寶最佳的天然活動場所,每當寶寶在陽光中草地上盡情地奔跑玩耍時,都會充滿快樂和滿足?,F(xiàn)代化的城市中,可供寶寶運動的自然條件本來就十分有限,如果家長還經常將寶寶關在家里,就更減少了寶寶的外界活動機會,寶寶像“籠中鳥”,會逐漸失去活力和活動能力,慢慢地與同齡孩子拉開了距離,不僅在體力上有差距,智力、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也會有差距。
怕寶寶受累吃苦,以抱代步
專家觀點:家長對獨生子女往往很疼愛,寶寶長到1歲左右,剛學會了走路,家長總擔心寶寶還太小,走路時間長了會累,走得不好會跌倒。因此,即使寶寶已經會走路了,外出時家長還總是抱著,或是讓寶寶坐在推車里。家長的好心可以理解,但卻不知,這樣的過分保護會影響寶寶正常的動作發(fā)展,使其越來越遲鈍,越來越嬌氣,對寶寶的生長發(fā)育不利。
1歲左右正是寶寶鍛煉走路的好機會,寶寶對走路也充滿著好奇和興趣。
正確的做法是大膽地放開你的雙手,盡量少抱寶寶,相信你的寶寶,鼓勵寶寶多行走,為寶寶創(chuàng)造條件練習走路。
怕寶寶運動不安全,限制寶寶話動
專家觀點:家長認為寶寶太小,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很容易受傷,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運動能力強的寶寶,體力好,反應敏銳,協(xié)調能力也好,寶寶在活動時,有一種本能的調整身體保護自己的能辦而不愛運動或平時少運動的寶寶,由于動作能力和身體的協(xié)調性差,缺乏自我協(xié)調保護能力,反而更容易出事。事實上,在幼兒園出意外的,往往是平時不愛運動的寶寶,所以,積極的做法是在做好寶寶安全防范措施,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的同時,鼓勵寶寶多運動以增強自身適應、協(xié)調和保護能力,而不是消極地限制寶寶的運動。
怕寶寶著涼,給寶寶穿很多衣服
專家觀點:家長生怕寶寶受涼生病,往往給寶寶裹得嚴嚴實實,特別是外出時,以為這樣一來就保護好了寶寶,結果卻恰晗相反。冬天天氣冷,本來手腳就很難伸展,穿上了厚重衣服的寶寶更難活動,稍一動就會出汗,一受風就更容易著涼生病,而且這種消極的保護還會讓寶寶的適應能力下降,抵抗力沒有增強反而被削弱。
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穿寬松.棉質保暖的衣服,只要比成人多一件即可。外出活動時,應盡量讓多一點皮膚暴露在外面,以增強寶寶抵御風寒的能力。
給新手爸爸媽媽的六條建議
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愉快地哺乳
室內,電視機聲嘈雜,母親抱著寶寶一邊喂奶,一邊看電視。偶爾看看懷中的嬰兒是否吃飽了,是否嗆著。
屋內飄著柔和的輕音樂,母親以愛撫、愉陜的情緒一邊喂奶,一邊輕聲和寶寶談話,吸引他吸吮較長的時間。同時,細心地查看他的反應,及時滿足他的需要。
哺乳是母親與嬰兒感情交流的重要時機,母親充滿愛意、集中注意力地給嬰兒哺乳,嬰兒能更好地感受到成人的愛撫。
嬰兒離開母體,從胎內溫暖、舒適的環(huán)境到胎外陌生的世界,他面臨的考驗很多:要靠自己呼吸,自己進食,而且外界的氣溫也不像母體內那么穩(wěn)定,嬰兒需要適應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大多數(shù)嬰兒出生時緊閉雙目,緊握拳頭,處于緊張、應激狀態(tài)。出生時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哭。
嬰兒太需要溫暖和安慰了,母親與嬰兒親密地身體接觸、對嬰兒柔和地細語、適時地變換著體態(tài)使嬰兒保持舒適,這些都會使嬰兒產生安全感,使他對這個世界產生最初的信任。
按照寶寶自身的生物節(jié)律來照料
寶寶一出生,父母就想讓他過有規(guī)律的生活。常常是寶寶還在睡覺,就被父母喚醒喝水精力挺充沛,就被父母哄著去睡覺。寶寶常以哭聲表示反抗,父母也被他弄得筋疲力盡。
寶寶從一出生,父母就細心地體察他的需要,觀察記錄下他的睡眠規(guī)律。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他想吸奶,就給他充足的奶汁。父母按照他的生物節(jié)律去照料他,寶寶常常處于舒適狀態(tài)。
嬰兒在出生前,由于遺傳基因和胎內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他們各自不同的特性。他們在情緒性、反應敏感性和適應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特性的不同組合,也就形成了嬰兒個體獨有的氣質。這種先天形成的氣質,長大后有可能受到環(huán)境的某種程度的干預而有所改變。
對于出生不久的嬰兒,如果父母采取適合他的方式去照料他,會有利于他情緒的安定。父母應該知道,按照嬰兒自己的生物節(jié)律去照顧,才是最適合的。
不要計寶寶被動地接受照料
母親在房間里聞到一股刺鼻的臊味,她走到寶寶身邊,一句話也不說就給他換干凈的尿布。
恰當?shù)淖龇?/p>
當母親聞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她走到寶寶的小床邊,對寶寶拍了拍手說:“乖乖,來讓媽媽檢查檢查尿布!是不是尿濕了?”她等了一會兒,才把寶寶抱起來。
媽媽在為寶寶做每一件事情前,都先告訴他,然后給寶寶一點時問對媽媽的話作出反應。每次媽媽把寶寶放回小床前,都告訴他媽媽將要做什么。
分析
不少家長認為,嬰兒什么也不懂,對他說話等于對牛彈琴,白費勁。其實,7個月大的胎兒,聽覺系統(tǒng)已經基本發(fā)育成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讓母親在懷孕期間經常聽某首曲子,嬰兒出生以后會顯示出對這首樂曲的偏愛。
如果成人在照料嬰兒的過程中忽視對嬰兒說話、傳遞信息,嬰兒就會完全處于一種被動、受支配的狀態(tài)。倘若父母在照料嬰兒前與他說話,讓他有一個思想準備,嬰兒就會及早參與到照料活動中來,與父母配合。
而且,如果母親在照料嬰兒時,經常不斷地和嬰兒交談,使嬰兒經常接受語言的刺激,再加之與情景的結合,會有利于嬰兒語言的發(fā)展。
容許寶寶自己“動手動腳”
8個月大的寶寶,父母怕他到處亂爬,磕傷或碰翻東西,就常把他抱在懷里,或放在嬰兒車里。吃飯時,母親把飯一勺一勺喂到寶寶嘴里,不容許他碰碗和勺。
8個月大的寶寶在桌前,他坐在舒適、安全的椅子上,可以自由地移動,在他面前擺著碗和勺。母親坐在他對面,讓他嘗試著自己吃飯。母親偶爾給他喂一勺。
活動對嬰兒的身體和智能的發(fā)展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嬰兒的成長,他越來越顯示出主動性。嬰兒逐漸地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他們渴望做以前別人替他做的事??墒怯行└改笧榱吮苊鈱殞?ldquo;破壞”正常的生活規(guī)律,或為了避免他在活動中出現(xiàn)受傷、碰壞物品之類的意外,寧愿把寶寶抱在手上,替他包辦一切。
父母應當容許孩子自己做事、自己行動,孩子最初萌發(fā)的自動行為應該得到父母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