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月刊里的“孟臺梭里與你的孩子”專欄最近幾期談的是“孩子需要什么?”其中有一項說:假如爸爸整天在外面工作,那么,要讓孩子在家里看到爸爸做點事,因為幼兒不能想像爸爸上班時,整天都做些什么,他需要真正的“看”到爸爸做事。
的確,爸爸不想辦法“表演”,幼兒是沒辦法體會爸爸對家庭的貢獻及對家人的愛心的。這一點,做媽媽的一向占便宜,所以自古以來贊頌母愛的文章、詩和歌比贊頌父愛的多得多。不過,我懷疑,新生一代的幼兒長大后,還會像古人那樣感念母愛嗎?
因為近代科技的發(fā)達,使做母親的越來越沒機會用具體方式來表達母愛。不是嗎?從前的媽媽親自給孩子縫衣服、做鞋子;親自給孩子做魚松、肉九子;親自和面、搟面,揮汗為孩子做點心。寶寶的生日還沒到,媽媽已經在鉤毛衣或繡花兒,要做一件新衣服給寶寶做生日禮物,生日那天還有媽媽煮的紅蛋!這些事,連同媽媽的辛苦、忙碌情景和慈愛表情一并深
印在幼兒的心坎上,怎不終生難忘,永遠感念母愛。
想想,現代的媽媽什么都買現成的。也許買一件昂貴的漂亮童裝、買一個很大的生曰冰淇淋蛋糕,同樣能給孩子留下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但那是屬于“物”的印象,不是屬于“情感”的。孩子恐怕只會記得那件“物”的形象,而不知道媽媽買那件“物”時的“心”。因為“心”是看不見的,他怎知道媽媽要如何省吃儉用,才能省出一筆錢給寶寶買豪華的生日禮物呢?
而富裕的社會也使得母愛逐漸由有形變成無形的了?,F在的家庭很少有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只知道“媽媽怕胖,不敢吃太多”、“媽媽要參加宴會,要多買幾件好看的衣服”,孩子沒看過媽媽笑咪咪地看孩子吃好東西而自己半口都舍不得吃的情景;也沒體驗過媽媽在寒風里脫下棉襖給自己裏上的溫暖;他們怎知道什么叫“母愛是犧牲、是奉獻、是無條件的”呢?孩子有病痛時最容易體會母愛,可是現在的媽媽有醫(yī)生、護士可依賴,很多事不用自己動手,還有藥物的鎮(zhèn)靜、止痛效果使孩子能睡、能不痛,不是也減少了母親為孩子憂心如焚、心疼流淚的機會?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對父母沒什么感情,不懂得孝道。其實,感情是最自然的東西,沒辦法抑止,也沒辦法強求。所以,我要提醒年輕的媽媽們,如果你希望將來孩子感謝你,請動動腦筋,多給孩子“看得見”的母愛,多給孩子留下一些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