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爸爸媽媽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家里一有客人,孩子就變得沒禮貌,一會兒開門,一會兒關(guān)門,一會兒把貴重的易碎物品搬出來,或在客人面前做出不禮貌的行為。
于是,忍無可忍的母親裝著換茶的樣子,來到廚房,低聲細(xì)語地把孩子叫過來,狠狠地教訓(xùn)了他一頓。但這樣一來,孩子非但沒有變老實(shí),反而變本加厲,干盡了壞事兒。等客人一走,孩子馬上就受到一頓體罰。而孩子呢?好像比你受的委屈還大,眼淚嘩啦嘩啦流個不停,為什么會這樣呢?
“媽媽光和客人說話,我也想和客人講話。”這種心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然流露,具有這種心理是幼兒的一大特征。客人來了,自己好像被遺忘的角落,媽媽只顧著和客人說話,客人只顧著和媽媽說話,就是沒人和自己說話,當(dāng)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不受重視的時候,內(nèi)心便萌生了一種引起別人注意自己的“詭計”,所以就有以上的一些反常舉動。這就是“吸引注目的機(jī)制”。它是不屬于道德范疇的問題。
那么,客人來了,孩子怎么辦呢?讓孩子“到一邊玩兒去”的做法是不妥的,首先應(yīng)該承認(rèn)孩子的存在。比如,可以對孩子說:“看到客人來了,先給客人送拖鞋,然后再給客人端茶,好嗎?”讓他幫助做點(diǎn)事情。這樣,孩子以為自己是有用的,感到很滿足,就會更努力地遵從父毋的要求。還有,要先把孩子介紹給客人,承認(rèn)其存在的價值之后,再吩咐他說:“到隔壁房間去畫一幅畫來給客人看看”,等等。給孩子提出各式各樣的“課題”,讓他干得很起勁。
當(dāng)然,也不要走向反面,比如客人來了,就叫孩子畫畫、唱歌、跳舞、講故事,如果孩子并不喜歡這樣,他也會采取一些反抗。比如有個小女孩唱歌很好聽,媽媽經(jīng)常在客人來的時候叫她表演,有一次孩子就是不唱,弄得大家很尷尬,孩子還哭了:“我就是不想唱!”由此可見,客人來了,也不要把孩子當(dāng)表演工具,在尊重孩子的基礎(chǔ)上,讓孩子干它喜歡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