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家庭,大多數(shù)的零花錢進取是家長給的“饋贈”。然而,在英國,孩子必須有勞動來換取零花錢。據(jù)一項調(diào)查顯示,幾乎2/3的英國孩子要靠干家務賺取零花錢。英國哈利法克斯市儲蓄所所長彼得·杰克遜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領會金錢的意義,并學會如何花錢。
不過,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擔心和孩子進行金錢交易會有損家庭關系,養(yǎng)成孩子沒錢就不干活的觀念。當然這種顧慮并非多些一舉。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關鍵在于如何引導。
一位記者曾在英國采訪過一個失業(yè)工人的家庭。他的4個孩子都還不到12歲,然而他們卻都很清楚父親是什么時失業(yè),什么時候找到工作的。他們在父親失業(yè)時,為家庭重新開始工作的時候,就得為孩子的勞動都是免費的,完全是為了幫助父母。而當父親重新工作的時候,就得為孩子的勞動付費了。這時,孩子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有勞動去換他們的零花錢,分享父親獲得工作和金錢的快樂。
由此可見,金錢和親情并不矛盾。只要家長引導正確,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當然,也有些父母不能接受這種西化的教育方法,那么,不妨按照我們的具體國情進行折中。所謂折中,就是父母可以每個月定期、定量給孩子發(fā)放“零花錢”,但這部分零花錢不能過多。如果急切地想擁有某樣東西,而零花錢的積蓄又不夠時,父母可以鼓勵他通過自己的勞動去賺取所需的錢。
對年齡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勵他到外面去工作,并告訴他,“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是最理所應當,也是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只要別人雇傭了你為他勞動,而你又依照規(guī)定完成了任務,那么你就有獲取報酬的權利。”年齡較小的孩子,則可以從為家庭勞動開始,但應注意選擇勞動的項目。一些必要、簡單的家務勞動應視為孩子的義務,要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義務,義務之內(nèi)的事情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如果需要請外人或是比較復雜的工作,比如,擦鞋、擦車、修剪花草等,可以讓孩子承擔,但父母要付出相應的報酬。
當然,這種教育也容易遭遇這樣的問題:孩子突然變得“惟利是圖”掉到錢眼兒里了——即使是幾毛錢的東西,也不愿意與別人分享。更有甚者,你讓他幫忙倒杯水,他要收兩元,你請他拿雙拖鞋,他也要討價還價一番。這些問題,對于剛接觸金錢的孩子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些時你要做的不是終止這種教育,而是應借機引導。
在孩子接觸金錢之初,不可避免地會為所有的東西“標價”。這時,父母要引導孩子,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和學習等,與能產(chǎn)生價值的社會勞動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有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如告訴孩子,他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是多少錢也不換的。要讓孩子知道必在時,可以為了更珍貴的東西去放棄金錢,比如,親情、快樂、健康等。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理解金錢和勞動關系的同時,不被金錢所左右。
提醒爸爸
為了不讓孩子把所有的東西都標上“價格”,爸爸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義務,明白世界除了金錢外,還有很多更可貴的東西,告訴孩子賺錢不可恥,但是不能掉在錢眼里。在賺錢的同時,要無償?shù)刈鲎约涸撟龅氖?。在金錢和親情的選擇中,應該放棄金錢,選擇親情。